
- 2018年7月9-10日國際腎臟治療指引主席凱特樂教授(Prof. Ketteler)訪台與國內腎臟專家交流
-
國際腎臟治療指引主席凱特樂教授(Prof. Ketteler)於2018年7月9-10日訪台與國內腎臟專家交流
由台灣腎臟醫學會主辦的CKD-MBD研討會日前舉行,邀請德國Coburg醫院腎臟科主任,同時是KDIGO guideline腎臟治療指引 主席Ketteler 教授 與國內腎臟專家,就KDIGO(CKD-MBD)國際慢性腎臟病與腎骨病變指引的最新修正進行交流。
研討會先由盧國城醫師介紹KDIGO在亞洲的情形。他表示,KDIGO指引在2017年有小幅的修訂,主要是在鈣離子、磷離子、副甲狀腺、鹼性磷酸?等偵測的概念進行些微調整。慢性腎臟病或是腹膜透析、血液透析病人的死亡原因多半源於心血管疾病,此與血管、軟組織鈣化有關。一旦血中磷、鈣或副甲狀腺較高,血管與軟組織鈣化的風險即會上升。
慢性腎臟病自第三期開始即應規則接受抽血偵測。他指出,過去認為,血液檢查結果若超過正常值應接受治療,而現今的觀念則強調,只要連續血液檢查發現有往上攀升的趨勢即應接受治療。
在磷、鈣與副甲狀腺這些危險因子中,磷扮演關鍵角色,其次則是鈣,但彼此間有密切的連動關係。
飲食控制不佳、未使用降磷劑、透析不足等,都會使得血中磷增加,若副甲狀腺增加,即會使得骨頭釋出更多的鈣與磷,增加血鈣與血磷,再提升血管與軟組織鈣化的風險。慢性腎臟病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進展,病人副甲狀腺會越來越高,長期透析病人風險更高,約有八至九成病人有不同程度副甲狀腺過高的問題。血中磷鈣增加 刺激FGF-23釋出恐加速腎臟功能惡化若副甲狀腺被過度治療,或是病人曾切除副甲狀腺,因副甲狀腺太低無法製造骨頭,使得血中鈣、磷無法進入骨頭,亦會致使血中鈣、磷濃度偏高,同樣增加血管與軟組織鈣化的機率。
血鈣、血磷會讓血管鈣化的風險上升,對於有血管鈣化者尤要特別注意。檢查血管鈣化的方式很多,最簡單的方式即是以X光觀察胸部或腹腔主動脈的鈣化情形,亦可採用心臟超音波檢測心臟瓣膜的鈣化,最精準的檢測則屬電腦斷層,不同的方式在醫療費用支出也有差異。至於自骨頭細胞所釋放出的FGF-23,當血中磷、鈣或副甲狀腺、活性維他命D增加,即會刺激FGF-23的增加,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磷的增加。盧國城醫師表示,第二、三期的慢性腎臟病人,FGF-23即會逐步增加,早期血中檢測不出磷增加即是因FGF-23協助排磷,但殘存的腎臟面對的磷依舊過多,且FGF-23越高,更加速腎臟功能的惡化。
一旦尿液中的磷越多,腎臟受傷的程度越大。有些小型研究證實,對於早期慢性腎臟病人即先採用降磷劑治療,可讓磷得以從糞便排出,避免磷刺激FGF-23,只要FGF-23不增加,尿液的磷即不會增加。
早期腎臟病人即使血磷正常,若FGF-23增加,使用降磷劑有其助益。FGF-23還會抑制腎臟合成維他命D,加強維他命D的代謝,讓身體更缺乏維他命D。另外,FGF-23會作用於心臟與血管、骨頭,讓心臟肥厚,增加耗氧量,甚至導致心衰竭,且讓骨頭細胞活性下降。盧國城醫師指出,目前尚沒有針對FGF-23治療的藥物,但既然FGF-23的增加是磷所致,應該從源頭控制磷,讓FGF-23不會增加。
(摘錄自醫藥新聞周刊2018.07.23)